饭前及饭后喝药最主要的区别,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是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理清这两个问题,就了解为何服药分为饭前和饭后。
通常,口服药物首先要经过胃肠道吸收而发挥作用。口服药物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近端,少数也可在胃内或小肠远端被吸收。饮食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或程度,这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剂型、食物的种类、数量、温度、体积、进餐与用药间隔的时间以及用药者的年龄和生理状态等。
一、食物影响胃液pH,影响弱酸性、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及吸收
食物可促进胃酸、胆汁、蛋白酶等的分泌,空腹时人胃液的pH值为0.9-1.5,进食后pH值可增至3.0-5.0,食物改变了胃液pH值,从而影响弱酸性、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及吸收。如罗红霉素普通片剂说明书要求空腹服用,进食可使其生物利用度下降约一半,因为罗红霉素属于弱碱性,主要吸收部位在胃部,在胃酸条件下会迅速被崩解和吸收;而进食后胃内pH升高,导致罗红霉素溶解吸收减少,影响药效。
二、油腻食物延缓药物吸收,导致某些药物疗效降低。
如果摄入油腻的、热的、黏度高的难消化性食物,胃排空会延迟,药物进入小肠的速度减慢,使药物吸收延缓。食物延缓药物的吸收,但并不减少药物吸收的总量,这对多数药物无重要临床意义,但对于需要很快出现高的血液药物浓度才能保证疗效的药物,如某些抗菌药,吸收的延缓可能导致疗效降低甚至无效。比如环丙沙星宜空腹服用,食物可延迟其吸收,除非有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可改为饭后服用,减少对胃部刺激。
三、药物在胃里不能“久活”,或者与食物某些成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效。
食物的存在可能会使一些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总量减少,原因包括药物在胃液中不稳定或与食物中某些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1)药物在胃液中不稳定:
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的药物,由于进食后胃排空延迟,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部分药物被胃酸破坏而吸收减少。由于药物吸收减少,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将会降低,通常会影响疗效。因此,进食使吸收明显减少的药物宜空腹(饭前1小时或饭后至少2小时)服用,除非药物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性使患者不能耐受。
(2)药物与食物中某些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金属微量元素可与某些药物结合而减少该药物吸收。如牛奶中的钙离子与四环素形成络合物,即可明显减少四环素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与铁制剂中的铁离子结合,抑制铁离子的吸收;
四、有些药物进食反而增加其吸收?
如降压药普萘洛尔,当其与食物同时服用时,吸收明显增加,这是因为消化食物时增加了内脏血流量,尤其是高蛋白饮食会更加明显,使药物在肝脏内转化失效的比例降低,药效可大幅度提高。
如高脂餐后口服抗生素头孢泊肟,其药物吸收程度明显高于空腹服药,因为饮食中的脂肪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脂溶性药物的吸收。饮食增加药物的吸收一般来说有利于治疗,提高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但增加药物吸收也可能引起某些药物体内浓度升高,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提醒:吃药前,考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一般情况下,食物可阻碍药物经胃肠道粘膜吸收,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从而减少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但注意一些特殊剂型可因为饮食反而导致胃肠道刺激增加,比如在服用肠溶制剂时,食物可以使胃液pH值升高,导致肠溶制剂在胃内溶解而刺激胃部。
总之,饭前喝药跟饭后喝药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饮食因素带来的影响,进食可能影响药物本身和胃肠道环境,许多情况下食物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因此建议患者使用药物前详细查看该药物说明书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或向药师咨询,以确保用药安全和临床疗效。
来源:问药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