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历经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持续约30~40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体内寒邪最为虚弱的时候。
传统中医认为,三伏天人体气血通畅,药物更容易深达脏腑,适合“冬病夏治”,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疾病,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能刺激穴位,使药物能更好的循经导入。因为药物不经过消化道且极少通过肝脏,故能保护脏腑,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避免了打针吃药之苦,深受大众欢迎。
三伏贴的适用人群有哪些?
“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小儿、老年(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人群等。
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
哪些人不适合三伏贴?
1、湿热质、阴虚质患者不宜贴敷,以免助热生湿,犯“虚虚实实”之戒。
2、皮肤过敏者慎用。贴敷的药物多有刺激性,敏感者易起疱、红肿;对胶布过敏者也要慎用。
3、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
4、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5、疾病的发作期,如发热、哮喘、咳嗽、带状疱疹等慎用。
6、2岁以下的小儿、孕妇、及妊娠期妇女慎用。
三伏贴的施用人员要求是什么?
别看“三伏贴”操作过程简单、耗时不长,但在学科严谨度上有它独特的讲究,不是谁都能轻易驾驭。按照规定,操作人员必须是通过培训、考核以后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接受过穴位敷贴技术专业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尤其在处方用药人员的拟定上,在“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上应该由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
贴三伏贴要注意什么?
1、贴敷时间长短与皮肤反应、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有关,最好遵照医嘱,切不可有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的想法。
2、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烟酒及高蛋白、虾蟹类海鲜等。
3、贴敷当天不能游泳、直吹空调、尽量避免出汗,贴敷取下后,若无明显皮肤变化,可在4小时后洗澡。
4、贴完三伏贴后,如果皮肤起疱,切勿挠破;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5、三伏贴针对的主要是慢性病,治疗应坚持3年以上,这样才利于巩固治疗效果、增强机体体质和抗病能力。
三伏贴相关不良反应有哪些?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泡,极少数可能出现大水泡。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院内黄金万红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对于大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止感染。破溃的水泡做消毒处理后,应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陕西省卫生健康监督中心提醒 三伏贴不是万能贴,不能包治百病,并非所有病症都适合,市民应根据身体状况和医嘱,理性判断是否适合三伏贴,切莫自行或让他人敷贴,以免出现皮肤损伤,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三伏敷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原来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如发现无相应资质人员开展“三伏贴”服务,可向当地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