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确把握“成”字的内涵,我们看一看包含“成”字的几个汉字。第一个字是“诚”,是心意真实、所言真实之意。第二个字是“城”,古代每一个城市都有城墙,墙围起来的全部区域就叫城。第三个字是“晟”,指日光特别充足。第四个字是“盛”,“皿”上边一个“成”,是装满的意思。第五个字是“宬”,宝盖头底下一个“成”,指屋里被填满。总结起来,每个字都有实实在在、满满当当的内涵。根据笔者对《黄帝内经》全书中“成”字运用的研究,各种演变走向圆满就叫“成”。人具有生育能力即成熟的标志,所以人的成年是指有生育能力的年龄。
下面再看看含有“登”字的汉字。第一个是“瞪”,指睁大眼睛、眼皮上抬,有向上的意思。第二个字是“蹬”,意思是踩到高处。第三个字是“凳”,“登”字底下一个“几”,表示立到高处的支撑物上。第四个字是“櫈”,就是木头做的凳子。第五个字“澄”,是指液体中的杂质沉淀,是杂质从高处往下走的过程,仍与高相关。第六个字是“镫”,指挂在马鞍两旁的铁制脚踏。第七个字是“灯”的繁体字“燈”,指挂在高处照明的器具。第八个字是“嶝”,是可以向山上攀登的小道。第九个字是“磴”,指石头做的台阶。第十个字是“墱”,是土做的台阶。第十一个字是“僜”,人醉酒后走路脚抬得很高,走路跌跌撞撞的状态叫“僜”。
可见“登”字与高有关,可以是向高的意思,也可以是从高处掉下来,大多数情况下指一步一步向高处走。这里的“登天”不是指飞上天空,而是指一步一步走向社会里最高的位置,可以与上天沟通的位置,即帝王或部族首领的位置。
因此,“成而登天”就是指黄帝成年以后走向了部族社会的巅峰,成为帝王。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以后除了开疆拓土,也对人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古代名医的对话记录正是这一贡献的体现。
原书中繁体字“廼”通常被认为与“乃”字相同,但如果这两字意义相同,为什么整本《黄帝内经》中用的都是“乃”字,唯独这一篇用“廼”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不同的意思。
走之边去了上面一点是“廴”,是长距离行走、走得很远的意思。和西方的“西”字合在一起,笔者推测应该是向西走之意。《史记》有这样的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即黄帝是少典的孩子,姓公孙,名轩辕,叫轩辕黄帝,各地有不顺从的部落,就去征讨它,从没有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往东到过海边,登了丸山、泰山,往西直到崆峒,登了鸡头山。
从这段记载来看,黄帝曾征讨西边。“天师”在这里指岐伯,有学者说岐伯是西部人,即今陕西岐山县,也有说是甘肃庆阳人,都在西边。黄帝想请教有关人类健康长寿、防病治病的知识,只能长距离往西走才能见到岐伯。所以笔者认为,将“廼”解释为向西长距离行走可能更切合作者的本意。
在《黄帝内经》里既没有“咨”,也没有“询”。“咨”是按照次第顺序来问,问了一个接着问下一个,“询”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的打听。《黄帝内经》中当谈到“咨询”的时候通常就用“问”。此处“问”就是咨询的意思,就是说黄帝有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咨询天师。
“于”的繁体字是“於”,此字一般当虚词讲。淤泥的“淤”和瘀血的“瘀”都有一个“於”,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含义呢?淤泥有停留下来的意思,瘀血是血液不畅,也有停止的意思。“於”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止的意思,一般是对“於”字之后的词进行强调。“乃问于天师曰”强调的就是天师。
“天师”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泛指得道之人,即真正懂得真理的人,在《黄帝内经》中大多指岐伯。
《黄帝内经》中凡是“什么曰”或者“曰什么”,都表示“说成什么”或者“叫成什么”。“岐伯对曰”就是“岐伯回答说”,“命曰圣王”就是“称之为圣王”。这个“曰”就是“当”“叫做”“说成”的意思。
因此,“乃问于天师曰”翻译过来就是黄帝西行向天师咨询说。其咨询的内容就是“曰”后面的文字了。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