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讲《黄帝内经》④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时间: 2022-12-12 |来源:

余闻上古之人

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含有“余”的汉字来了解“余”的确切含义:繁体字“餘”,表示吃剩下的东西;把有顺序的事例逐个细讲,叫做“叙”;小路、小道,叫做“途”;酿酒用的酒母,叫做“酴”,虽需要的量很少,但是不可以没有。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余”代表微不足道的、剩余的、少量的。“余闻上古之人”中的“余”,是有地位的人对自我的谦称,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闻”表示耳朵直接或间接感知到,它的繁体字是“聞”,一个“耳”在“門”里边。《灵枢·贼风》载“视之不见,听而不闻”,“听而不闻”的意思是听到了,但是没听进去,没有在脑子里留下印象。所以说“听”和“闻”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听”是把所有的信息收进到耳朵里,“闻”是真正进入心里,能够记住。“闻”在《黄帝内经》中还有一个意思,是指鼻子感知到气味。《灵枢·胀论》所载“鼻闻焦臭”,意思就是鼻子能够闻到焦臭的味道。

一般认为“上古”是指三皇五帝时期,如果《黄帝内经》记载的确是黄帝与岐伯之间的对话,那么这里提到的“上古”应该比黄帝时期还要久远。

前面讲过,《黄帝内经》中的“之”通常是对“之”字前面的词进行强调,这里是强调“上古”。

“余闻上古之人”就是本人听说上古时期的人。

春秋皆度百岁

按整年计算都能活到一百岁

“春”指春季,“秋”指秋季。“春秋”合起来就代表一年,有时候也可用“冬夏”来表示一年。

“皆”是全部的意思。笔者通过全面研究《黄帝内经》发现,“皆”字通常表示强调“皆”字之前的词。

我们可以通过含有“度”的汉字来了解“度”的确切含义:“渡”,指一步一步地从水的一侧走到对侧;“镀”是金属连续无间隙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如我们常说的镀铜、镀银、镀铬等;“踱”,就是连续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走;“喥”,就是语言滔滔不绝,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剫”,就是把连续的东西砍断。这样看来,“度”字是全部连续、无跨越的意思。

“春秋皆度”就是从春天开始,到夏天,到秋天,到冬天,“皆度”强调一个季节都不能少,简单说就是满满一年。

“百”就是一百。

“岁”在《黄帝内经》中曾多次出现。《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这里提到一岁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即一年,所以“年”和“岁”常混起来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还有一句话:“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古代对气候描述得非常精确,“五日谓之候”就是说五天之内自然界会有明显的变化,称为一候。“三候谓之气”,就是说十五天(半个月)为一个节气。“六气谓之时”,就是说三个月为一时,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季”。“四时谓之岁”,也就是十二个月为一岁。《灵枢·邪客》云“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也指出了“岁”在这里的含义。

“春秋皆度百岁”的意思就是按照整年计算都能够活到一百岁。

而动作不衰

而体力、耐力不减弱

前面已经讲过,“而”字前边和后边是伴随的关系。“而”之前表示条件,“而”之后表示结果。

“动”的繁体字是“動”,由“重”和“力”组成,是重复用力的意思。

“作”是“亻”加“乍”,“乍”代表短暂、忽然,如乍寒乍热。在《黄帝内经》中,“作”表示阶段性发生或者一次性发生的事情。

“不”表示否定。

“衰”通常被认为是到最后、到终点的意思,但是笔者研究后发现,《黄帝内经》中的“衰”是减弱的意思,即使是从一百减到九十九,也叫作“衰”。“衰”“竭”“尽”三个字有时容易用混,我们经常说“衰竭”,往往是逐渐减弱,减弱到“竭”。但“竭”也不是终了,“尽”才是终了。所以“衰”“竭”“尽”是递增关系,一开始减弱叫“衰”,减弱到快要没了叫“竭”,真正终了叫“尽”。

“动作不衰”就是体力、耐力不减弱。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意思就是上古之人到一百岁的时候,体力、耐力仍不减弱,身体非常好。黄帝之所以讲这句话,说明其所在时期的人已经不是这样了。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